面對“互聯網+”中國測控行業應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互聯網改變生活,已經成為共識。互聯網的直觀、垂直和無邊界性,使得“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結合近年來政府提出的宏觀經濟發展方向,未來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會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體制增效升級。
“互聯網+”的概念,具體到測控系統,首先帶來的便是跨界融合和技術共享。一直以來,測控系統因為所屬行業不同,涵蓋航空航天、工業自動化、環保節能、智能制造、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在“互聯網+”時代,這些領域的數據和資源將會得到高度共享,從而改變以前測控系統各領域相對獨立的產學研局面。此外,因為互聯網的逐步滲透,相關領域之間將會出現更多的合作機會,可以針對具體的研究方向,從各自的角度進行共同研發,從而縮短攻克技術難關的時間,提升了科技成果轉換的效率,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
隨著“互聯網+”帶來的更多交流與協作機會,國內測控系統與國外相關機構的合作也會日益加強。這種趨勢,將會極大地帶動國內測控學科和技術的發展,從而快速提升整體科技水平。更多的創新型產品和新技術的投入使用,將會對國內的測控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學方面,相關教育機構需要加強對綜合性、性科研技術人才的培養,以期迅速適應“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新變局,并zui大程度地從中受益。
此外,在“互聯網+”時代,測控系統可能會出現與其他行業面對“互聯網+”形態時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在生產銷售方面,測控系統受到的沖擊可能會相對較小。仔細研究中國的經濟形態和人們的購物習慣,我們會發現,“互聯網+”對于一些小型、便捷性商品的銷售影響更大,而對于一些專業設備,如科學儀器等的影響相對較小。這是因為這些設備通常體積較大、價格昂貴,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便捷性還遠不能抵消人們對于購置這些設備的謹慎心態。所以相對于其他商品,測控技術和產品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將會更加側重于品牌營銷等意識形態方面競爭。
對于洶涌而來的“互聯網+”,我們既不必刻意逃避,也無需過于擔心,畢竟其所+的都是對傳統行業發展的一種延伸。隨著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和時代的發展要求,無論我們是否愿意,“互聯網+”都已勢不可擋。面對浪潮,國內的測控系統要有著清醒的認識,充分利用浪潮的有利條件,揚長避短,促進自身的發展。這樣,才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取得長足發展。